临近中秋,吉林建龙25万吨硅钢产线如同“秋老虎”,生产热度不减。今年4月投产的高品质钢品项目产量已超过12万吨,销售到长三角、珠三角市场。 通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升级工艺设备、加快“智改数转”、激发人才活力,吉林建龙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钢铁产业向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雕琢钢铁“工艺品”
吉林建龙钢材生产能力300万吨,以传统热轧板材为主,热轧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21年底,建龙集团将吉林建龙确定为硅钢产销研基地。
硅钢被誉为钢铁产品中的“工艺品”,其高端的技术工艺代表着钢铁工业最高水平,而且其卓越的性能在电力工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用于制造变压器、电机铁芯等产品,是电力工业、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尤为重要的功能材料之一。
2022年,吉林建龙组建专家团队启动硅钢项目,边生产中低端牌号硅钢产品,边研发高端牌号。建龙集团硅钢首席专家、吉林建龙硅钢厂副厂长梁元介绍,吉林建龙硅钢项目今年4月投产,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可以生产高质量无取向硅钢的企业。随着新能源汽车用无取向硅钢产品试制成功并拿到进入欧洲市场的通行证,吉林建龙进入了全球高端硅钢产品供应链。
吉林建龙技术中心处长黎静介绍,聚焦高附加值产品,吉林建龙加快延伸产业链、开发品种、拓展牌号。通过技术创新,在现有产线的基础上,研发中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0.15毫米超薄冷轧、22毫米超厚热轧钢品陆续投入市场,不断满足客户新需求。吉林建龙采取生产、技术、销售一体化集成产品开发模式,让工厂与市场结合更加紧密,拓展高端钢材市场的应用场景。到2025年底,吉林建龙硅钢高牌号产品占比将达到50%以上。
软硬件升级焕新
设备改造升级是吉林建龙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们每年都会投入3000多万元,对设备进行升级改造,这笔费用每年都有所调整。”吉林建龙工程设备处主任魏征说,他们将机械、液压、电气等一系列超10年的高能耗老旧设备更换为低能耗、低排放、工艺先进的新设备。
高炉是钢铁工业的核心设备,是将铁矿石转化为铁水的重要设备,对产能、安全生产及后续提质增效等有着直接影响。吉林建龙2座高炉,每8年到10年进行一次全面大修。
“我们利用高炉检修,匹配其他产线系统改造升级。如连铸机改造、一次除尘改造、热轧产线检修等,不仅降低能耗,也为设备稳定运行、提产增效奠定了基础。”魏征介绍,吉林建龙结合“智改数转”不断实现节能降本提质增效。智能监测系统的智能分析和数据支撑,配合现场工作人员决策判断,从而更加科学地指导生产。
通过技术创新和投入,吉林建龙开展了一系列节能降碳改造行动,建设了脱硫脱硝项目,开展超低排改造,实施炼钢一次除尘改造,持续提升环保程度,建设绿色工厂。
硅钢项目智能化水平在行业内已经达到了领先水平。“我们引进了智能机器人、智能安防系统等多项智能化自动化设备,提高整个产线的生产精度。”吉林建龙硅钢厂厂长孙海利说,同等规模的炼钢项目需要700 多人,而硅钢项目从厂领导、技术人员到基层员工,一共只有320余人。
吉林建龙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武器,不断优化生产工艺,生产过程中不断减碳。“产品牌号越高,能耗就越低、越省电,附加值也越高,为产业链下游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支撑。”孙海利说,目前,吉林建龙高牌号钢品产量逐年增加。
近年来,吉林建龙积极探索实践制造业“智改数转”,自主研发“智慧大脑”,投资2.3亿元搭建以“财务为核心、销售为龙头、质量贯穿始终”的数字化办公系统,聚焦智慧工厂建设项目布局智能产线。
目前,吉林建龙已将各部门、各分厂的业务管理系统整合,以智慧管理平台为依托,实现了企业管理数字化与数据责任化的企业管理目标。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人才是创新的基石。吉林建龙秉承“培养人、尊重人、激励人、成就人”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搭建科研平台、培养后备梯队、提升生活福利等激励措施,引进国内行业专家2人、工艺技术专家4人,招聘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员工176人,为企业创新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以硅钢项目为例,吉林建龙注重人才梯队建设,他们根据硅钢全流程工艺管控,通过培训、日常传帮带等方式,培养各道工序人才。硅钢厂副厂长梁元说:“培训分两个层面,一方面是操作层面,另一方面就是技术人员培训。我们还与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长春工业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人员培训及联合研发。”
聚焦专业队伍建设,吉林建龙持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他们确定专业牵头人 39人,根据公司战略发展需求规划出83个公司级专业研究小组,围绕技术创新,智能制造、瓶颈攻关、工程技改等方面进行专业研究,实现专业人员聚焦和联动。
吉林建龙建立常态化管理模式,强化培养路线,加强大学生培养时效性,完成智能平台大学生培养模块开发,初步实现大学生培养过程记录功能。通过“现场实践锻炼、专业知识运用、研究分析能力、专案项目独立承接”四项重点培养内容,实现大学生向专业、主管岗位有效转变。结合专业人员专业能力、工作业绩开展专业评聘,实现专业级别、收入与能力、业绩相匹配,有效调动了专业人员工作积极性。
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和数字技能型人才队伍,在吉林建龙系列人才培养举措下成长壮大,迸发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蓬勃活力。
江城日报全媒体记者 温月
来源:精彩龙潭
初审:隋立晶
复审:赵 晶
终审:张深申